新华社阿尔及尔4月16日电 阿尔及利亚艾因迪夫拉省公立医院内,中国援阿医疗队骨科医生涂大椿刚做完一台手术,在与记者交谈中他还不时接听电话,用法语指导当地医护人员处理患者病情。
涂大椿是湖北省荆州市肿瘤医院的骨科主任医师。2002年至今,他先后参加6批援阿医疗队,在阿尔及利亚累计工作12年。12年间,涂大椿做了大约3000台手术,几乎每台手术都亲自为患者打石膏、缝合伤口。
(资料图片)
从首次援阿前接受几个月的法语突击培训,到现在可以和当地患者用法语无障碍交流,12年间,涂大椿身上发生了不少变化。他自己总结说,变啰嗦了,嗓门变大了,还成了乐天派,但不变的是对这份援外工作的热爱与坚守。
2004年,结束第一次援阿任务回国后,涂大椿出任荆州市肿瘤医院副院长,但他依旧心系阿尔及利亚的患者:“在国内,找到一名像我这样的医生不难。而在阿尔及利亚,我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2022年7月19日,在阿尔及利亚纳马,中国援阿医疗队医生涂大椿(左)与他2013年救治过的患者相遇。新华社发(中国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供图)
2013年在赛伊达省援外期间,因所属科室人手严重不足,涂大椿独自坚守,连续3个月每天早上8点值班到晚上10点,每3天还要上一次急诊夜班。他说:“一天下来,深蓝色的手术服长时间被汗水浸泡,竟变成了灰色,下班后,再没力气做别的事。”
2022年1月,新冠疫情在阿尔及利亚肆虐。在一台急诊手术中,手术室里包括患者和当地医护人员在内的5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一名护士甚至在手术中途晕倒,涂大椿硬是在这种环境里坚持完成手术。“患者病情等不得!”
面对患者,其他中国援阿医疗队员们也和涂大椿一样,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为患者解除病痛,哪怕再苦、再累、再难。
杨生瑜是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武当山院区妇产科主任医师。在阿巴特纳省援外期间,有一次值夜班,已经做了13台手术的她在即将下班时又接诊了一名患者。杨生瑜判断该患者子宫破裂,应立即手术,但一夜未眠带来的疲惫感让当地医护人员不愿配合。在杨生瑜的极力坚持下,手术得以进行,当手术过程验证了杨生瑜的判断时,当地麻醉师不好意思地冲她笑了笑,并竖起大拇指。
2021年11月14日,在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中国援阿医疗队医生杨翊(左)接诊的一名患者(中)展示1994年与中国医生合影的老照片。新华社发(中国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供图)
阿尔及利亚是我国派出医疗队援助的首个国家。据中国第27批援阿医疗队总队长杨勇介绍,自1963年4月首批医疗队员抵阿以来,中国共派出援阿医疗队27批次、3522人次。60年来,一批批中国白衣天使坚守岗位,用医术与汗水履行中国援外医生的职责,在救死扶伤的同时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倾囊相授。
今年以来,援阿医疗队塞提夫分队负责人朱涛定期为当地医生和医学院学生开展英语学术讲座,并自费从国内购买模拟设备供学生练习。“讲座题目由住院医师定,目的是把我掌握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传递给他们,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真正为阿尔及利亚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朱涛说。
除了学术讲座,朱涛医生无论何时遇到疑难杂症,他随叫随到。“无论是疑难病例分析还是手术和分娩教学,只要有机会,我都尽量跟学生讲深讲透。”
据中国援阿医疗队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1月,中国援阿医疗队共接诊患者2737万人次,接生207万新生儿,培训各级医技人员3000余名,在促进阿尔及利亚卫生事业发展、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同时,将一颗颗中阿友谊的种子埋进这个非洲国家的大地。
这张1965年的资料照片显示,中国援阿医生(右一)在阿尔及利亚赛伊达省为牧民诊治。新华社发(王南生摄)
去年夏天,援阿医疗队提亚雷特分队队员将驻地院内一块荒地改造为“中阿友谊小园”,吸引不少正在放暑假的当地小朋友前来一探究竟。提亚雷特分队负责人胡刚说:“他们很开朗、外向,会模仿我们做健身操,练习八段锦,还向我们学习中文。”
每逢周末,医疗队员还会和当地小朋友围坐在小园的石桌旁聊天、唱歌、看电影。胡刚感慨道:“当茶香夹杂着咖啡的香气,孩子们的笑声混合着悠扬的吉他声,我能感觉到,友谊的种子正在这些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
今年秋天,年满60周岁的涂大椿将结束援阿任期,开始退休生活。而新一批中国医疗队员也即将踏上援阿征程,继续书写中国白衣天使在阿尔及利亚坚守、奉献与传承的新篇章。(文字记者:陈梦阳、吴天雨、帅安宁;视频记者:余福卿、杨依然;视频:淡然;编辑:鲁豫、程大雨)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