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金融 > 内容页

少年版话剧《红旗渠》“出圈”|今日热讯

来源:河南日报 2023-05-04 05:56:24

少年版话剧《红旗渠》“出圈”

2023-05-04 04:52:30 来源: 河南日报摘要摘要

少年版话剧《红旗渠》剧照。受访单位供图

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不过时,与之相关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

林州市世纪学校的学生们出演了一部少年版话剧《红旗渠》,一经上演,迅速“出圈”。4月27日,记者来到位于太行山脚下的林州市世纪学校,与话剧的小演员和主创人员面对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演员:年纪虽幼演技不俗

少年版话剧《红旗渠》共12个场次,总时长达90分钟。2021年12月底,经过近2个月的编排,话剧在校内进行首演,参演学生达200余名。值得一提的是,首次演出时,演员中最小的仅6岁,最大的也只有11岁。

少年版话剧《红旗渠》“出圈”的原因之一就是小演员的表演。

“有了水,吱吱就可以洗脸了!洗过脸,吱吱就可以抹胭脂了……”走进学校的报告厅,台上的小演员正在排演,饰演“吱吱”一角的小女孩身穿红色印花外套、扎着两个小辫子,表演精彩生动。

“吱吱”一角的饰演者名叫杨思如,是全剧中年龄最小的演员,首次出演话剧时,她只有6岁。

“刚开始我觉得表演很难,也很不自信,就想放弃。但爸爸妈妈跟我说,以前修渠时更不容易,条件那么苦,大家都能坚持下来,我也应该克服困难。”杨思如说,经过老师的反复指导,现在她表现得越来越自信,在同年级的小伙伴中,讲起红旗渠的故事,她是知道得最多的那个。

今年12岁的付瑾鹏是“渠四代”,从小听着红旗渠故事长大,在话剧中饰演“男三号”。相比台上的表演自如,台下的付瑾鹏稍显腼腆。

“其实一开始,我是演‘男一号’杨贵书记的,后来有个小伙伴比我演得更好,我就变成了‘男三号’。”谈及“换角儿”的经历,付瑾鹏有点不好意思,他说,当时心里有点难受,但转念一想,只要能在台上演《红旗渠》,不管什么角色,都值得骄傲。

付瑾鹏跟“替换”他的小演员牛昭普成了好朋友。“后来我偷偷观察了很久,他演得确实很好,非常放得开,我很佩服他。”付瑾鹏说,现在他们经常凑在一起,讨论怎样才能演得更好,同时,还会在学习上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精神:新老“接力”薪火相传

“在成年版话剧《红旗渠》中,我饰演杨贵书记。如今,把少年版话剧《红旗渠》搬上舞台,我的‘角色’是指导小演员演好这出剧。这不就是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吗?”林州市融媒体中心主持人栗晓杰是该剧的艺术指导之一,他说,看到台上的孩子在演自己曾经演过的角色,感慨万千。

12岁的牛昭普是剧中的“男一号”,他的台词量占整部话剧的一半还多。如何快速记牢台词?这个小演员有“秘诀”。

“为了记住台词,我钻研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白天通读几遍,晚上睡觉前在脑海里过一遍,第二天早上起床再复习巩固一遍,这样就会容易得多。”牛昭普告诉记者,他给自己“布置作业”,每天背两页台词,力争三天背完一场戏的台词。

“昭普常常跟我说,‘老师,你平时工作那么忙,都能把台词都记下来,我年纪小,脑子灵光,要比你记得更熟。’”栗晓杰说,牛昭普为了演好角色,十分“敬业”,经常跟他讨论人物的动作、表情、性格。

“2013年,我导演了成年版话剧《红旗渠》。话剧涵盖艺术种类多,排演难度大,一群小孩能行吗?”林州市文化馆副馆长刘改平是该剧的另一位艺术指导,她说,排演之初,自己十分担心。

但孩子们的表现打消了她的顾虑。“好几次排练中的休息时间,孩子们都会争相围过来,反复向我请教刚刚教的动作。我能感觉到,孩子们对这部话剧的专注和投入。”刘改平说,多年来,参演话剧《红旗渠》的人常换常新,在这接续的演出中,红旗渠精神也接力传递着。

教育:形式“出新”效果“走心”

一所民办学校,为何要排演话剧《红旗渠》?据了解,自建校以来,林州市世纪学校积极开展德育校本课程“红旗渠精神进校园”,激励广大学子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塑造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理想。

“想要演好话剧《红旗渠》,同学们首先要了解大量红旗渠的相关情况,学习过程中他们会不断追问红旗渠背后的故事,加深对红旗渠的认知。有了前期做的‘功课’,演出才能成功。”林州市世纪学校副校长桑强华说,话剧很有挑战性,孩子们克服困难,成功演出的过程,正是红旗渠精神的体现。

少年版话剧《红旗渠》共用道具300余件,大多是老师们手工制作的。

“就拿台上最重要的道具假山来说,为了能把八百里太行的独特风貌‘搬’到舞台上,我们上山采风、网购材料、调色喷漆,前后改了无数次方案,甚至还专门向装修师傅请教一些技术问题。”话剧道具组组长田裕是学校的美术老师,他笑着说,道具全部准备好,学校的老师们都成了“半个行家”。

“孩子们总要毕业,学校也会迎来新的学生。少年版话剧《红旗渠》一直在不间断地排演中,并适时更新剧情,调整演员。我们会把这出话剧一直演下去,像播撒下的一粒种子一样,让红旗渠精神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桑强华说。记者 谢建晓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阿娜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