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九霄环佩琴“清音悠扬”
辽博1200岁古琴将再与观众见面
辽博工作人员正对九霄环佩琴进行保养,以确保下个月展览顺利进行。
(资料图)
九霄环佩琴,唐代制作、距今1200多年,目前国内仅存4张,其中一张九霄环佩琴被辽宁省博物馆珍藏。4年前,这张古琴曾在辽博“又见大唐”展览中展出,时隔4年,这件稀世珍宝将于今年5月再次在公众面前亮相。
全国共有4张九霄环佩琴
古朴的造型、栗褐色的漆层、充满了岁月沧桑感的外观。4月11日,在辽宁省博物馆的工作室内,这张制作于唐代、距今1200多年的九霄环佩琴静静地放置在工作台上。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轻拭琴面,对古琴进行除尘保养。
在中国古代传统四大雅事,即琴棋书画中,琴居于首位。这里的“琴”指的就是古琴。辽博学术研究部研究馆员李琼璟介绍,古琴相传创始于传说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以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存世的实物古琴最早年代是在唐代,辽博收藏的这张即为唐代中期古琴。目前,这张琴已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张古琴长122.7厘米、肩宽21.1厘米、尾宽15.5厘米、底厚1.2厘米,采用松散质地、纹理顺直的梧桐木制成,以确保声音清越、动听。在古琴琴底,篆刻着“九霄环佩”四个大字。琴面上,镶嵌着13个由蚌壳制成的圆点,起到标记琴弦音位的作用。
“九霄环佩不是这张琴的名字,而是这一类琴的统称。‘九霄环佩’是什么意思呢?指的是此类古琴弹奏出的音色,如同仙女身上发出的琅琅悦耳的环佩之声,声入九霄。”李琼璟说。
古琴有几种分类方式,根据创作古琴的人物,一般分为伏羲式、神农式、仲尼式、子期式、师旷式等几种琴式。辽博的这张古琴为伏羲式,其主要特征是腰部有两个月牙形的弯入,这一琴式相传为伏羲所创造。
虽然目前国内存世的古琴最早至唐代,但实际上,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代古琴即已流行。比如,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和钟子期,以及伯牙弹奏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就发生在周代。
到了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唐代,古琴的发展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时候的古琴不论是造型,还是琴音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唐朝时期,古琴造型多为浑圆,相比于宋代的扁平,唐代古琴比例较为合理,较为利于弹奏。
5月辽博将推古琴文化展
盛装这张九霄环佩琴的是一件黑漆色的随形琴箱。琴箱表面上方,横刻小字“宋制”,下面紧接着刻有大字“九霄环佩”,再往下刻小字两行为“大清乾隆辛酉年装”及篆书“永宝用之”方形小印。
琴箱内部,有金漆书写的隶书六行共计49字:“当春扣角,及秋扣商。四时汁序,品汇蕃昌。揔其众弦,宫声淋浪。爰乃庆云浮,景风翔,醴泉角,甘露瀼。大哉洋洋,维斯为桐材之良”,并刻篆书“乾隆御题”方形印。
这张古琴已确定为唐朝时期制作,那么,为什么琴箱上又标明了“宋制”呢?
从事古琴研究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原委员、北京古琴研究会原副会长郑珉中曾对这件九霄环佩琴进行过鉴定,他曾表示,琴箱为后人仿造的伪作,目的是为了证明这张古琴是清宫旧藏。为此,作伪者不仅仿制了琴箱,还在琴箱上作伪“乾隆御题”印章,以及箱盖内的49字题字。
虽然尚不清楚这段题字的出处,但从文字中的错讹来看,这段题句只能是缺乏文化之人模拟而成的。如“四时叶序”的“叶”字,写成“汁”字;“宫声琳琅”的“琳琅”,写成“淋浪”。“醴泉涌”的“涌”字中“甬”字部分,写成“角”。这种错别字,不论是乾隆皇帝的御笔还是翰林词臣奉敕的书写,在御题中都是绝对不应该发生的。
4年前,辽博收藏的这张九霄环佩琴曾出现在辽博主办的“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中。当时,作为整场展览中十分重要的一件文物,九霄环佩琴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观众赶往辽博。一些观众因错过展览,没能目睹这张古琴的千年风韵而抱憾。
时隔4年,这张唐代古琴将又一次与观众见面。辽博学术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王忠华介绍,按照展览计划,今年5月18日,“清音悠扬——古琴文化展”将与观众见面,届时,包括九霄环佩琴在内的多张古琴将一并亮相。
作为辽博历史上首次围绕古琴及古琴文化策划的主题展览,“清音悠扬——古琴文化展”将分为古琴基本知识、琴与礼乐、琴与士人、古琴在辽沈等几部分内容,展品包括馆藏古琴实物,以及与古琴元素相关的书法、绘画作品等文物。(记者 朱忠鹤)